首页 
>新闻中心>地方动态
吉林:精准发力拔“穷根”——省农联社的定点扶贫之路
发布人: 石长毅 来源: 吉林日报 浏览次数: 发布时间:2017-12-20
视力保护色:

?对于长岭县三团乡六十三村的贫困户来说,幸福来得有些快。

短短一年多,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:2015年,村里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;2017年,贫困户户均增收4300元,有112户贫困户家庭收入达到脱贫线,281人脱贫。

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被激活,从“要我脱贫”到“我要脱贫”,他们说:“是省农联社的包保帮扶为大家‘扶起’了产业,让我们住上新房子,走出新路子,摘掉穷帽子,过上好日子。”

扶贫的路上,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,丢下一个贫困群众。

在这场硬战中,对准“穷根”,优化金融资源配置,致力“精准”,打出“组合拳”,省农联社的扶贫画笔遒劲有力;而从“把脉问诊”到“开出药方”,从“输血救济”到“造血发展”,更凸显了省农联社的扶贫担当。

摸透村情号准脉,激活脱贫开关

地处沙丘、荒山地带,十年九旱,这是人们对六十三村自然家底的评价。

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78户,452人。

“怎么扶?”“扶什么?”

“瞄准贫困人口这个靶心,做到因人因户施策、因贫困原因施策、因贫困类型施策,把产业扶贫与扶智、扶志相融相合,实现精准脱贫。”省农联社相关负责人说。

自确立包保村后,省联社党委带着情感访“穷亲”,寻找六十三村贫困的症结和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子。最后,大家一致认为,六十三村的贫穷,除了土质贫瘠、常年干旱等自然因素外,“穷根”更在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和现代思想观念缺失。贫困户想发展产业一没技术、害怕搞不好;二没销路、害怕卖不出;三没资金、害怕干不了。

作为奔走在扶贫一线的工作队队员,驻村第一书记贾兴华至今还记忆犹新。为让村民打消顾虑、找到“出路”,年初以来,省联社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多次深入帮扶村开展调查摸底,了解当地的发展现状,深挖“穷根”。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做村民的思想工作,为贫困户出主意,鼓励村民依靠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。

实际上,“响应快、举措实”是省农联社在推进扶贫工作中的突出特点。

走进六十三村农民孙凤格家的新居,但见外部式样美观,室内窗明几净,从尚未粉刷的墙壁上可以看出新房刚刚落成不久。

“以前我家住的是危房,夏天漏雨,冬天透风。新建的60平方米砖瓦结构房总共65500元,我自己只承担1万元,这多亏了信用社的‘温馨贷’啊。”孙凤格脸上洋溢着幸福。

贾兴华告诉记者,贫困户危房多,建房费用高、集资难是摆在脱贫攻坚工程面前的最大困难。省农联社积极同当地县委县政府、人民银行沟通,有效整合政府、财政、物权公司、人民银行等资源,探索推出“温馨贷”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,危房改造工作步入了快车道。

年初以来,省农联社累计争取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7000万元,向全县投放危房改造贷款7073万元。其中,为六十三村投放危房改造贷款223万元,帮助贫困户住进新房。目前该村115户危房贫困户已全部搬入新居。

“造血式”扶贫,为精准扶贫注入金融“活水”

“有了省农联社的帮扶,我们才能在自家庭院种植了2亩‘中国红辣椒’,产了2600斤,加上省农联社帮助争取的政府补贴,一年仅一个小庭院就可轻松赚到4000元。俺家脱贫也有希望了!”六十三村农民刘会德激动地说。

断穷根,靠产业。

调查摸底中,省农联社结合帮扶村实际情况,甄选出“中国红辣椒、荷兰7号土豆、358谷种”等3个庭院经济种植项目,由贫困户根据自己意愿选择种植。

为了提高贫困户的种植积极性,省农联社动员总部高管员工捐款11万元,帮助全村参与庭院经济项目的248户农户购买了秧苗和肥料,并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为全村参与庭院经济种植项目的农户争取到“一村一品”种植补贴,按照种植面积每平方米给予2元钱的标准,共为全村248户参与庭院经济种植项目的农户争取补贴资金24万元,其中贫困户74户,获得补贴7.8万元,仅此一项户均增收1500元。

据了解,下一步,省农联社将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,把发展庭院经济与养殖经济结合起来,由发展庭院经济向庭院绿色种植和循环经济发展,将老百姓的小院子,打造成一个个“钱袋子”,加快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步伐。

推广庭院种植,只是省农联社聚焦关键问题,与时俱进创新扶贫方式的一个缩影。

为将有限的精准扶贫之水浇到穷根上,省农联社提出,全力支持六十三村发展庭院经济、农业订单经济、井房经济等产业模式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。

六十三村土地盐碱化严重,降水量严重不足,但沙土层地下水资源丰富。省农联社在2016年投入110万元的基础上,今年又注入扶贫资金34万元,为44眼扶贫抗旱井加盖了井房,配齐了井泵等配套设施,在备春耕前全部投入使用,确保相关农户种植水源供应充足。同时,以抗旱井为轴心,在抗旱井灌溉辐射区域内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,开展多种农作物混合种植,有效规避了农作物市场价格风险,提高了农作物经济价值。包括贫困户在内全村400多户农户受益。

通过“政府、银行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联动扶贫模式,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。今年以来,为当地长华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、诚昱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、金华农业种植合作社给予信贷资金支持100万元,3家合作社通过雇佣贫困户务工,在种植养殖生产上给予技术、销售支持等方式,带动近2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700元。

电商扶贫,村里的土特产打入了大城市

六十三村村民白大哥,如今无需再为卖货奔波,借助吉林农信惠农商城的运营平台,他能将自家农特产品销往远方。

农村信息不畅、物流不畅、销售渠道不畅,是导致农产品滞销的根本问题,也是广大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贫困户的痛点就是扶贫工作的着力点。电商扶贫,成为省农联社扶贫的另一条“蹊径”。他们直击帮扶村农产品本地市场狭小、需求不大、难买难卖和宣传力度小交通不便的实际,借助吉林农信惠农商城的运营平台,由省农联社捐资1万元,帮助建立六十三农超电子商务室,将村里土特产及相关农产品信息及时发布到惠农商城,通过互联网将贫困村优质农副产品带进城市,打通销售通道。

据了解,省农联社目前已与10户贫困户达成小米销售意向,首批销售1000斤。下步将扩大网店销售覆盖面,将富碱杂粮、农村溜达鸡、笨鸡蛋等农副产品逐步上架销售,开辟金融扶贫新渠道。

扶贫先扶智。面向贫困地区偏远乡镇,省农联社实施“送农民子女上学,圆就业梦想”工程,2017年,六十三村破格招录7名应届高中毕业生,已全部通过培训录入为正式职工。

……

其作始也简,其将毕也必巨。“作为‘家乡人民自己的银行’,金融扶贫,是我们应尽的责任!”在吉林农信人的铿锵话语中,他们用实际行动奏响着一曲曲百姓脱贫致富的时代乐章。


相关文章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