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 >关于深度贫困地区的系列报道
央广网:【脱贫攻坚】故乡在身后 希望在前方
发布人: 董铭胜 来源: 央广网 浏览次数: 发布时间:2017-09-06
视力保护色:

??? 央广网泸水8月30日消息(记者王晓蕾)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出发,到门才科大爷所在的金满村,除了两个小时的车程,还需要爬近一个小时的山路。山上一共23户、109人,门大爷家的“人畜混住房”建在最靠近村口的位置。?

  

  图为门才科的家

  门大爷是白族勒墨人,一家几代人在这里延续了几百年。高寒山区,地势陡峭不平、生态脆弱,全村90%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,因为历史、地理环境等诸多原因,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,“深度贫苦”一直困扰着他和附近的乡里乡亲。

  金满村常住人口348户,其中,像门大爷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58户,贫困发生率高达75.5%。“贫中之贫,困中之困,难中之难。我们正在打的是一场扶贫攻坚的‘上甘岭’”,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副总队长罗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。

    

  图为金满村

  一袋食盐=100斤柴火?存款基本为零

  通往门大爷家的山路两旁种满了玉米,因为品种和土地环境原因,这里的玉米个头很小、产量也不高,寻常年景,一户人家一年的收成自给自足都显得紧巴巴。

  顺着山路走大约1个小时,门大爷家就建在显眼的半山腰处。从他祖辈开始在此安家落户,已经过去了200多年。房子是地区典型的“千脚落地楼”:篱笆围墙、木板为门、茅草做顶、千脚树枝落地支撑,一层养了3头猪和3只鸡;二层是老两口的“卧室”和“厨房”。

    

  图为门才大爷

  20平米左右的一间屋子,阴暗潮湿,站在屋内都看不清对面人脸模样,中间用柴火支起的锅里正煮着苞谷粥。脚下的木板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,横梁上挂着一串串从山上采下晒干的豆子。几个柜子白天放着一些杂物和被子,晚上就是老两口的床。“儿子和儿媳住在下面的棚子里”,门大爷对记者说到。

  早些年没有钱,门大爷除了种自己的2亩玉米地,还会砍柴到市集上换钱买些必备的盐巴和粮食,当时每斤柴火4分钱,而一袋盐要2块钱。那时的山路十分难走,他经常挽着裤脚,赤脚背着一百多斤的东西,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。

  没有惠农政策之前,即使一年到头只吃磨成粉的苞谷清粥,一天一家人也只能一顿饭,只有过年时才能和村里的几家人拼到一起,杀一只小猪。“当时,前肚皮天天是凹进去的,贴着后脊梁背”。

    

  图为苞谷粥

  通水、通电、通信号?“人畜房”变二层小楼

  半山腰上的金满村因为地理位置闭塞,很少能见到外村人,但最近几年,门大爷感觉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了。“村干部们经常过来询问我们家的情况,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来10多回,有时候还会拿点粮食过来”。

  门大爷家2014年建档立卡后,一家人除了能拿到2000多块钱的补贴,生病时的合作医疗也可以免除大半的费用。这两年通了卫星信号,能收到58个电视频道,一辈子没出过金满村的他在没事儿时候,也能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
    

  图为门大爷的“床”

  最近几年,门大娘除了下地种田,料理家务外,又多了一个活儿——给已经嫁出去的三个女儿打电话。“有时是她们打过来,有时我想她们了就打过去”,她掏出一个粉红色的翻盖手机给记者看,“还是4G的特别快,真是太方便了。”

  对于农村的改变,罗建国最有感触。他刚来到金满村上任时,整个村子几乎都是“人畜房”,几代人挤在一间30多平米的房子里,有的甚至没有通电通水,几乎所有村民赤着脚上山种田。最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异地搬迁到新房里;不愿意搬走的村民,如果地形合适,就地翻盖房子。

  “我们村脱贫脚步正在加速,现在一个月就能变个样”,罗建国指着山脚下错落的二层小楼说,之前这里都是像门大爷家这样的房子,今年就全变了样。

  年底搬新家?想让孙女上大学

  离金满村不远处的巴尼小镇里,有几幢楼房刚刚封顶,每户建筑面积95.2平方米,各种家具一应俱全,这里是门大爷未来的新家。“今年年底,140多户贫困户将异地搬迁到这里,开始新的生活”,罗建国介绍,一套房子成本价15万左右,免费提供给贫困户居住。

    

  图为巴尼小镇

  几代居住在老房子的门大爷开始并不想搬家,“虽然破点,但是毕竟也生活了这么多年,舍不得”,他抬起头看了一眼四周,但是想想快4岁了的孙女,走出大山,她能接受更好的教育。

  “当年我儿子就没上过几年学,我希望他的下一辈能上大学,最起码要上到高中”,由于贫穷只上过5年学的门大爷明白,只有懂知识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。

  舍弃了世代赖以为生的玉米地,搬下山,门大爷一家也有了新的谋生手段。为了解决“靠着墙根晒太阳,等着别人送小康”的被动局面,在异地搬迁的基础上,政府除了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,指导、安排搬迁户进行集体种植核桃树、花椒等商品作物,还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,争取达到每户有1个人有技术能力在本地或者外出务工,以增加收入。

  谈到未来的生活,门大爷一家人充满信心,“我从吃不饱饭、穿不暖衣、打赤脚,到通水通电通信号,未来还将搬到大房子里,过上更好的生活。日子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和我们自己的双手,会越来越好。”

相关文章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